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主编寄语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新兴技术风险感知扩散机理分析
  • 孙典 薛澜 张路蓬
  • 2021 Vol. 39 (1): 2-11.
  • 摘要 ( )
  •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催生了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在享受新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会对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未知风险产生一定的恐慌与抗拒心理,并经由特定的渠道进行扩散,产生风险感知的耦合效应。因此,掌握社会系统中新兴技术风险感知的扩散规律,对于新兴技术风险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界定了风险感知扩散的耦合概念,分析了新兴技术风险感知在社会系统中的“耦合—演化”扩散机理,构建了风险感知的社会扩散量化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探讨了内、外部不同要素对新兴技术风险感知扩散的耦合影响及风险感知社会扩散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个体对新兴技术风险的心理距离与公众参与新兴技术风险治理程度的增加,风险感知在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叠加效应逐渐减弱,独立效应逐渐增强,风险感知的扩散效率逐渐降低;而随着个体对传播者信任程度的提高,风险感知在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吸引效应作用逐渐凸显。
  • 人脸识别技术的社会风险及其法律规制
  • 孙道锐
  • 2021 Vol. 39 (1): 12-20.
  • 摘要 ( )
  • 人脸识别技术是以人工智能算法为技术支持,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进而实现人脸识别的目的。根据算法的不同,有基于2D识别算法和3D识别算法的人脸识别技术系统。但不管基于何种算法,均面临欺骗攻击、技术利维坦及责任风险等社会风险。欺骗攻击包括2D欺骗攻击和3D欺骗攻击;人脸识别技术利维坦是集人工智能“赛维坦”和大数据“数字利维坦”于一身的复合型技术利维坦;责任风险表现为现有的过错责任原则无法有效地对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责任规则进行划分。为防范人脸识别技术的社会风险,除需对该技术进行深度研发外,更需要从该技术系统的应用端出发,对该技术使用的范围、手段和目的进行规制。
  • 学科会聚的知识结构与过程研究
  • 任静静 赵兰香 姚圣文 李梦柯
  • 2021 Vol. 39 (1): 21-32.
  • 摘要 ( )
  • 学科会聚是大规模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对知识生产和科研组织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哈佛大学威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使用文献计量、网络分析等方法,从知识角度对学科会聚的知识结构与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底层知识单元的共同、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系为重要基础,学科会聚呈现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工程科学学科群知识结构特征;学科会聚是从邻近知识领域逐渐扩展至遥远知识领域渐进过程,且学科群间的协同共进程度逐步增强。这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学科发展、有重点地开展基础研究等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和启示。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评价机制研究
  • 乔黎黎
  • 2021 Vol. 39 (1): 33-41.
  • 摘要 ( )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先行资本,战略性强、投入强度和关注度高,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基础,但长期缺少针对性的设施评价方法来引导设施投入效益和效率提升。研究瞄准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型发展价值导向,在借鉴国际设施评价的思路方法、明确设施评价基本理念和原则基础上,从“功能—目标—投入—活动—产出—效应”的评估逻辑出发,构建框架层-指标层-准则层-主体层的设施评价框架,并提出了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并就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展望。
  • R&D 资源配置扭曲、TFP 与人力资本的纠偏作用
  • 易明 吴婷
  • 2021 Vol. 39 (1): 42-52.
  • 摘要 ( )
  • R&D投入递增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R&D资源配置视角,根据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将资源错配研究方法引入知识生产函数,测算中国创新生产系统R&D资金和人员的配置扭曲状况,探究R&D资源配置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在R&D资源配置扭曲中发挥纠偏作用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R&D资源存在资金配置过度而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且R&D资源配置扭曲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R&D资源配置扭曲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R&D人员配置相比,R&D资金配置扭曲的负向影响作用更大;(3)创新环境和对外开放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而政府干预则显著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4)人力资本达到了一定水平后能够吸收配置过多的R&D资金,但绝大多数省市并未达到这一门槛值水平。为优化R&D资源配置并发挥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应当建立完善以市场为主导配置R&D资源的长效机制,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促进R&D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同时评估政府配置R&D资金政策的有效性,不断完善R&D资金的财税政策支持规则和方式。而为了发挥人力资本的纠偏作用,需要加大教育培训和健康投资,提高人才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推进以“人力资本红利”代替“人口红利”。
  • 区域一体化促进了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准自然实验
  • 张跃 刘莉 黄帅金
  • 2021 Vol. 39 (1): 63-72.
  • 摘要 ( )
  • 在我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形式,如何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促进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本文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区域合作机制视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建立实证模型考察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对其异质性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提高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稳健性检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促进了长三角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原位城市要大于新进城市。机制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可以通过市场整合机制、产业结构升级机制促进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经济联系机制的作用则存在区域差异性。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企业与合作伙伴技术竞争如何影响产品竞争
  • 孙玉涛 张晓飞 张晨
  • 2021 Vol. 39 (1): 83-92.
  • 摘要 ( )
  • 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多元竞争关系对其战略选择和知识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2012-2018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与合作伙伴技术竞争与产品竞争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技术商业化能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合作伙伴的技术竞争与产品竞争之间呈倒U型关系,技术竞争强度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产品竞争强度的增大;产业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技术商业化能力显著增强倒U型关系,稳定的产业环境能够缓和企业与合作伙伴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具有较强技术商业化能力的企业与合作伙伴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
  • 绿色创业导向能提高农业新创企业绩效吗
  • 张秀娥 李清
  • 2021 Vol. 39 (1): 93-102.
  • 摘要 ( )
  • 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和战略匹配理论,以“绿色创业导向—创业机会识别—企业绩效”为研究逻辑,构建绿色创业导向、创业机会识别、环境不确定性与农业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301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绿色创业导向对农业新创企业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均有正向影响,创业机会识别在绿色创业导向与农业新创企业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创业机会识别与农业新创企业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调节创业机会识别在绿色创业导向与农业新创企业环境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 失败归因如何影响创业失败修复
  • 陈睿君 谢雅萍 黄丽清
  • 2021 Vol. 39 (1): 103-110.
  • 摘要 ( )
  • 既有研究关注于归因与后续创业之间的关系,将失败归因看作一种聚合构念进行探究,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明确何种归因方式的组合有利于失败修复进而促进连续创业。本文在已有创业失败修复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归因理论,以72位创业者的创业失败经历作为数据源,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失败归因的组合方式对失败修复的影响作用。同时,对8位具有创业失败经历的创业者进行深度访谈分析。研究发现,将失败归因于可控的内因、不稳定的外因或不可控的外因时,有助于创业者的失败修复。在此基础上从情绪管理、失败学习、归因引导等层面得出了促进创业失败修复的若干启示,对创业失败者更好地从失败中修复过来进而重启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 涅槃中重生:企业如何超越衰落的藩篱获得竞争优势
  • 王健
  • 2021 Vol. 39 (1): 111-118.
  • 摘要 ( )
  •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许多企业都遭受衰落的困境。然而,对企业如何超越衰落的藩篱以获得竞争优势这一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为此,以环渤海经济带的201家高技术企业为样本,从失败学习和资源拼凑视角构建组织衰落与竞争优势的机制模型。研究发现:(1)组织衰落对竞争优势并无直接影响,但是组织衰落可以通过促进资源拼凑而间接对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2)在失败学习的作用下,衰落企业能获得竞争优势;(3)战略柔性在组织衰落和资源拼凑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对衰落企业(及僵尸企业)如何实现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 专利池代际演化的过程、模式与启示
  • 郑素丽 章威 卞秀坤
  • 2021 Vol. 39 (1): 119-128.
  • 摘要 ( )
  • 专利池作为一种“一站式”的专利授权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分割的专利市场的授权问题并对产业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专利池呈现出明显的代际演化现象,在此过程中专利池业务模式不断升级、应用范围显著扩大,已有研究对这一问题却缺乏深入分析。通过对光碟和MPEG两个专利池的代际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和比较,探讨了专利池代际演化的过程、模式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专利池的专利数量不断增加、成员类型日益多元、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现代专利池正在向“池中池”和“多元专利池组合”等超级专利池模式演化。研究结论对知识产权管理理论和我国的产业创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启示。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中国如何走出科技创新困境———基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新视角
  • 谷军健 赵玉林
  • 2021 Vol. 39 (1): 129-138.
  • 摘要 ( )
  • 本文立足于中国科技创新投入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典型事实,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如何破解科技创新困境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的协同机理,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并探讨了两者协同效应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单独自主研发创新、合作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均没有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三者与人力资本的协同互动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这说明实现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是破解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研发—生产率悖论”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存在行业差异,高技术行业中两者的协同效应不明显,这可能与高技术行业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本与之协同有关。本文的发现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中国走出科技创新困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参考意义。
  • 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专利许可差异及策略研究
  • 赵晓娟 戴碧娜 崔宏达
  • 2021 Vol. 39 (1): 149-160.
  • 摘要 ( )
  • 创新主体对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推动科技经济的发展。专利许可作为技术运用的重要手段,其实施质量对技术向经济的转化至关重要。探究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专利许可的差异,有助于加深对专利许可的认识,引导创新主体、技术需求方、政策制定者、第三方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制定有效的专利许可政策。利用2018年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的专利许可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对专利许可差异及排他性许可策略的选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许可行为及专利性质均存在差异,且对具有排他性特征的许可策略的选择受创新主体类型及专利技术领域等因素影响。为提高专利许可质量,应针对不同创新主体制定特定的专利许可策略,实现良性发展。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研究
  • 王展昭 唐朝阳
  • 2021 Vol. 39 (1): 170-179.
  • 摘要 ( )
  • 在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特性及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Brusselator模型的科学转译,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模型,基于2013-2017年面板统计数据,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条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并未形成,但数量在逐年上升,且当某一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某一年份出现耗散结构后,在接下来的一段周期内会保持耗散结构现象的连续性;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有序性程度和整体有序性提升潜力均表现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并未形成耗散结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全面性、灵活性、互动性和协调性四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 企业绿色创新:政府规制、信息披露及投资策略演化
  • 李春发 卢娜娜 李冬冬 王学敏
  • 2021 Vol. 39 (1): 180-192.
  • 摘要 ( )
  • 面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融资困境,如何破解信息披露难题、推动金融机构投资企业绿色创新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而政府规制是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必要手段。基于此,构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Python仿真,分析政府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各主体交互影响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政府规制能显著影响企业信息披露行为和促进金融机构的企业绿色创新投资意愿;(2)政府对隐瞒信息行为惩罚系数越大,越利于企业向公开信息方向演化;(3)当奖励系数适度时,政府对企业信息披露和金融机构投资的奖励系数越大,越利于克服企业绿色创新的信息披露难题和融资困境,实现制造业的绿色转型;(4)政府规制给企业带来效益增值,企业给予政府反馈补助。当反馈系数较大时,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会向利于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方向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