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东亚STS的独特性——从傅大为与安德森之争谈起
  • 汪阳 柯文
  • 2014 Vol. 32 (9): 1281-1288.
  • 摘要 ( )
  • 台湾国立阳明大学从2007年开始出版的《东亚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份国际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EASTS)杂志,目前已经成为国际STS研究的主要刊物之一。时任主编傅大为教授在创刊之初将“独特的”东亚STS的建设作为创刊目标,设定了东亚STS研究的特殊空间、对象和方法论;而以安德森(Warwick Anderson)为首的一批后殖民学者对傅大为提出的东亚STS独特性提出异议。本文梳理了傅大为与安德森的争论要点,通过对2007年至2012年EASTS的主题讨论进行统计分析,考察EASTS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傅大为教授所设想的东亚STS独特性?哪些方面没有?最后,对这些未能达到的目标进行理论分析。
  • 基于科技文献的时序主题链构建方法
  • 吴江宁 张红卫 王舒
  • 2014 Vol. 32 (9): 1306-1312.
  • 摘要 ( )
  • 科技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展示文献中主题的演化过程有助于科研人员把握研究的脉络。针对某领域的科技文献,以构建时序主题链的方式来展现主题随时间变化的事实。为此,提出了主题间转移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时序主题链的构建方法。实证研究选定国内管理科学领域三个核心期刊在2000-2011年间发表的4244篇论文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时序主题链可以有效地展示主题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并能揭示主题演化过程中不同主题间的隐含关系。此外,通过分析时序主题链中的结构特征,还可揭示不同主题间的交叉融合特性。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国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实证研究
  • 蔡虹 吴凯 蒋仁爱
  • 2014 Vol. 32 (9): 1339-1346.
  • 摘要 ( )
  • 本文通过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探究中国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首先,选取国际贸易开放度和R&D活动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了实证回归模型。其次,测算了1985-2009年中国的固定资本存量、技术知识存量,以及1985-2010年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最后,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倒“U”型关系,最优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值为3.564。中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并没有达到最优值,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且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和R&D活动的渠道发挥作用。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我国科研人力资本补偿:问题、成因与对策
  • 薛澜 汝鹏 舒全峰 韩菲
  • 2014 Vol. 32 (9): 1347-1351.
  • 摘要 ( )
  • 人力资本是科研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科研人力资本的补偿力度深刻影响着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行为,乃至决定着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产出水平与产出质量。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科研人力资本补偿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科研人员工资收入低、人力资本双轨制以及重物轻人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科学研究的长期发展,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保障性拨款比例过低、工资管理政策未能做到分类指导以及与时俱进、科研劳动价值尚未得到足够尊重等。本文最后提出了优化我国科研人力资本补偿体制的政策建议。
  • R&D人员绩效特征及考评方法权变选择研究
  • 张光进 廖建桥
  • 2014 Vol. 32 (9): 1352-1359.
  • 摘要 ( )
  • R&D人员的绩效考评长期困扰着管理实践,对其分类考评逐渐成为共识,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定量为主的分析表明:测量R&D人员绩效特征的变量结构是六因子二阶模型;根据其绩效特征的异同,可以将R&D人员分为两类;其中一类R&D人员的特征是绩效行为可评价性低而绩效结果可评价性中等,另一类的特征是绩效行为可评价性中等而绩效结果可评价性高;前一类R&D人员最认可结果考核与书面鉴定相平衡的考评方法,而结果考核为主行为考核为辅的考评方法却最适合后一类R&D人员。这些研究结论对于R&D人员的绩效考评具有指导价值。
  • 科技人才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影响研究
  • 朱朴义 胡蓓
  • 2014 Vol. 32 (9): 1360-1368.
  • 摘要 ( )
  • 摘要 基于一般压力模型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探讨了科技人才工作不安全感、互动公平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468份跨截面配对样本的层级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科技人才的数量型、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互动公平对数量型、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与创新行为关系存在显著调节效应:互动公平感越高,数量型、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负向影响作用越小,互动公平有效减缓数量型、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
  • 科学基金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研究——基于质量问责视角
  • 朱卫东 王东鹏 刘芳
  • 2014 Vol. 32 (9): 1369-1377.
  • 摘要 ( )
  •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临越来越大的绩效压力,随着项目绩效滞后性和资助年限延长,项目实施过程对于科学基金资助绩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亟需完善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能够通过问责项目质量提高科学基金资助绩效。研究发现,当前科学基金过程管理的问责现状难以涵盖项目质量的全部要求,项目组应对现阶段过程管理问责时采取的认知策略也不利于科学基金提升资助绩效。以质量问责视角重新设计的项目实施过程管理机制,能够完善上述不足并解决现有问题,进而保障和提升科学基金资助绩效。
  • 项目申请者的哪些特征影响着科研绩效提升?——一个面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出的倒序评估
  • 尚虎平 赵盼盼
  • 2014 Vol. 32 (9): 1378-1389.
  • 摘要 ( )
  • 如何预判科研项目主持人的绩效是科研资助中的核心问题。与传统做法不同,我们以已经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产出作为既定绩效,以倒序评价法统计检验了项目承担者既有特征因素与产出绩效的促进关系,发现性别因素不影响绩效的提升或者降低,而41-45岁的年龄区间却有助于提升总体科研产出与高水平产出,但46-50岁的区间则明显不利于这两类产出的提升;211高校对于促进总体产出、高水平产出的提升都有积极影响,但一般性高校则不利于促进高水平产出的形成;讲师职称能促进高水平产出的形成,却不利于总体成果的提升;“院士”、“长江”非但不能促进科研绩效,还不利于提升学术总体与高水平产出;“院党书记”不利于总体绩效的提升,而“副校长”则不能促进高水平产出的提升;承担一项课题的主持人较之承担多项课题的主持人更有利于总体产出绩效的改进。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专项计划、特殊计划、剔除性科研项目计划来实现更好地科研资助。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联盟组合的结构特征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机理---瑞丰光电的案例研究
  • 江积海 蔡春花
  • 2014 Vol. 32 (9): 1396-1404.
  • 摘要 ( )
  • 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突破企业边界构建某种开放的创新网络以开发内外部的创新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创新范式,而联盟组合指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互补者等同时建立多个联盟关系的组织形式。本文旨在探讨联盟组合的结构特征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首先,本文运用案例研究与扎根分析的方法,对瑞丰光电基于联盟组合开放式创新进行分析,即从联盟组合“点—边—网”的新视角,归纳出联盟组合的企业(点)、关系(边)和网络(网)三个层面上的六个结构特征要素,包括资源多样性(数量)、资源异质性(质量)、开放广度(数量)、开放深度(质量)、结构强度和耦合机制;同时,结合瑞丰光电案例剖析六个结构特征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联盟组合的六个结构要素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本文演绎联盟组合结构特征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模型。
  • 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的非线性形成机制研究——基于Genentech的案例分析
  • 刘小花 高山行 李宁娟
  • 2014 Vol. 32 (9): 1405-1414.
  • 摘要 ( )
  • 已有创新平行路径文献用随机数学模型将平行路径简单投射为研发投入——产出的二维线性模式,但该模型对于指导企业解决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效应带来的创新网络化、外围化的问题,尚有一定的难度,论文基于Genentech的案例从复杂系统、知识基和实践行为网络三个层面分析了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的非线性形成机制:在创新复杂系统中,创新平行路径是客观存在的,越是原始性的创新越能引发更多的创新平行路径;新的知识组合形成技术平台改良或者替代原有技术平台从而形成了原始创新的平行路径,知识基越复杂形成的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越多,且平行路径效应越明显;新的技术平台结合不同的市场概念形成了原始性创新的平行路径,市场需求越复杂,形成的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越多,且平行路径效应越明显;知识基越复杂,实践网络嵌入方式越复杂,从而形成越多的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且对企业而言平行路径效应越明显。
  •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分析——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为例
  • 吕国庆 曾刚 马双 刘刚
  • 2014 Vol. 32 (9): 1423-1430.
  • 摘要 ( )
  •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研究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新近热点之一。本文将网络和演化相融合,以创新、知识创造过程为核心,构建了企业和情景变化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网络演化的分析框架。以山东省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在集群企业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轨迹。研究发现,创新网络演化可以分为初始、裂变、集聚和重组四个阶段;地理邻近、社会邻近、认知邻近三种邻近性综合作用于创新网络结网与知识流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积累性;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组织、技术与空间都会出现出新的特征,这些趋势对新区域主义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