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从科学的社会建构到科学的建构——评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转向
-
郭荣茂
-
2014 Vol. 32 (11):
1608-1612.
-
摘要 (
)
-
拉图尔通过自己的关于科学形成原因的新解释学说,提出了新的对称原则,即取消自然与社会的对立,来试图从科学的社会建构转向科学的建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科学是在行动者网络中被建构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也相继形成,从而转向于一种新的科学观。他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主张在科学的建构中对社会进行重组,实现主客统一。拉图尔认为自己脱离了社会建构主义的阵营,但通过考察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强纲领的几点联系,我们发现他的理论仍然坚持科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的一般原则,其实是对更广阔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补充与发展。
-
科学、政治与国家安全——NASA科研“排华”事件反思
-
郝新鸿 闫国疆
-
2014 Vol. 32 (11):
1613-1619.
-
摘要 (
)
-
传统的实证主义科学观将科学独立于政治之外,并预设了科学知识全人类共享的科学普遍主义,这为科学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种科学观在当今国际科研合作中却受到了挑战。分析NASA科研“排华”事件可发现,美国政府采取了立法、财务等多种模式对科研合作进行管控与干预,以“国家安全”为名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崛起国进行遏制与封锁,为科技合作设置重重障碍。面对挑战,我们应增强对全球化时代科学政治化的自觉性,在参与科研合作时既合作又竞争,更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在自主创新中增强国际合作中的科学话语权,真正打破西方国家在科技上对中国的限制和封锁。
-
开放科学的动机:基于两部门科学家的实证研究
-
张学文
-
2014 Vol. 32 (11):
1620-1629.
-
摘要 (
)
-
开放科学是创新者对知识的开放披露行为,它可以促进知识的开放与共享,有利于提高创新的社会福利。开放科学行为普遍存在于学术与产业部门,它具有“科学-商业”二元价值观。基于这种观点,本研究对科学家开放科学的动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构建了“职业-产权-地位-经济”四维动机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两部门883名科学家的实证测量,验证了理论框架的合理性,找出了两部门科学家开放科学动机的差异性,并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基于英美主导产业回溯的案例研究
-
王少永 霍国庆 孙皓 杨阳
-
2014 Vol. 32 (11):
1630-1638.
-
摘要 (
)
-
从产业发展史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理论分析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战略产业演化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内外因素的推动下逐渐演化为主导产业。结合产业演化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对英国汽车产业、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回溯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初级阶段,其产业生命周期因受产业内外不同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表现出“增长——放缓——增长”、“增长——停滞——增长”或“增长——下滑——增长”的震荡期。研究结果还表明产业外部环境、政府扶持、产业创新、产业平台、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培育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演化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通过相互协同共同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主导产业的成功演化和升级。
-
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系统与发展研究
-
宋河发 张思重
-
2014 Vol. 32 (11):
1639-1645.
-
摘要 (
)
-
本文梳理了主要国家政府采购促进创新的做法,研究了我国废止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有关政策带来的问题,根据WTO原则为运用政策系统分析方法,提出了我国支持自主创新政府政策体系和政策未来发展的思路。我国应当完善原有自主创新认定条件,并改造利用国家和地方新产品政策作为创新产品认定政策,恢复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首购和订购政策,制定绿色创新产品采购政策,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政策。
-
专利政策的结构效应及其政策含义研究
-
曾铁山 袁晓东
-
2014 Vol. 32 (11):
1646-1651.
-
摘要 (
)
-
专利政策是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梳理了专利政策的作用机理后,提出了专利政策的结构效应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对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认为,专利政策整体上对科技创新起正向促进作用,但存在结构效应;促进专利申请类政策是现行政策的重点,但综合作用指数弱于促进专利传播类政策及促进专利利用类政策;促进专利利用类政策的综合作用指数最高,但为现行政策所忽略。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专利政策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企业特征对专利申请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袁健红 刘晶晶
-
2014 Vol. 32 (11):
1652-1660.
-
摘要 (
)
-
企业的专利申请决策受专利申请动机的支配,而专利申请动机又受到企业内外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整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特征划分为资源基础、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基础的特征这三个维度,并引入中介变量专利申请动机,研究在不同专利申请动机下企业特征对专利申请决策的影响。最小二乘回归和Binary Log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行业地位、研发强度、产品创新和创新成果的通用性会通过市场保护动机、技术交换动机和阻止动机间接影响企业的专利申请决策,企业规模和工艺创新类型不影响企业的专利申请决策,而声誉动机在企业特征和专利申请决策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总之,资源技术薄弱、研发投入少、大量进行工艺创新和拥有较多隐形知识的企业通常不申请专利,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专利申请的动机。
-
R&D边际生产力驱动区域经济收敛研究
-
任玲玉 薛俊波 刘银国 王铮
-
2014 Vol. 32 (11):
1661-1667.
-
摘要 (
)
-
区域经济收敛性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建立R&D边际生产力的测量模型基础上,探讨了中国30省市1999-2010年间R&D边际生产力对区域经济收敛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R&D边际生产力对区域经济收敛存在显著的驱动效应,并且R&D边际生产力驱动区域经济收敛存在1期滞后。研究还发现东部R&D投入过量,西部R&D投入不足,中部R&D投入比较合理。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后发企业全球研发系统架构的设计规则——基于多案例比较的研发“走出去”过程研究
-
魏江 黄学
-
2014 Vol. 32 (11):
1668-1678.
-
摘要 (
)
-
研发走出去已成为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重要战略选择。建立面向全球的跨边界研发系统,需要协调好组织内外部的网络关系,合理设计其架构构建路径和方式。本文基于架构理论视角,通过探索性的多案例研究,分析在技术差距和制度差距的影响下,实施研发走出去战略的后发企业应当如何设计并建立组织架构和技术架构,从而获得全球研发系统构建与完善的最优解。根据案例研究结果,本文归纳了四种不同的技术架构和组织架构的模块性实现路径,深入探讨了目标选择、构建步骤和协调策略三个方面的全球研发系统构建的设计规则,为进行技术追赶的中国企业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
区域产学研合作活跃度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
刁丽琳 朱桂龙
-
2014 Vol. 32 (11):
1679-1688.
-
摘要 (
)
-
基于2000—2009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首先运用基尼系数、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对我国区域产学研合作活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进行客观描述,然后采用多元阶层回归方法,从区域社会资本、技术能力和经济环境等角度分析区域产学研合作活跃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学研合作活跃度存在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东部产学研合作比较活跃,中部次之,西部不太活跃;从变动趋势来看,全国和东西部地区产学研合作活跃度的非均衡性总体呈发散趋势,中部则存在收敛效应。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学研合作活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动趋势受区域社会资本(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技术能力(R&D存量和R&D人员数量)和经济环境(高技术产业规模和出口经济规模)以及企业所有权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
基于产学研知识集成的ITRI网络型模式研究
-
菅利荣 刘思峰 张瑜 于菡子 金怀玉 李培哲
-
2014 Vol. 32 (11):
1689-1697.
-
摘要 (
)
-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聚集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集科研、产业、资本、教育及科技中介服务于一体的的新型研发机构。为了有效地打通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与推广之间形成有效的连接通道,本文基于产学研跨组织知识集成的整体视阈,设计了一种可以在在学术界、科技服务界、产业界、金融界和政府之间集成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网络型模式。主要包括:探索了不同类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战略定位;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跨组织知识集成网络,并分析了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不同类型创新主体间的集成关系;设计了团队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及运作机制。提出的模式可为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提供参考。
-
知识管理与隐喻认知
-
黄华新 邱辉
-
2014 Vol. 32 (11):
1698-1704.
-
摘要 (
)
-
知识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隐喻认知为分析视角,从知识管理的理论建构和具体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知识管理与隐喻认知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知识管理的理论文献中,隐喻性的表述随处可见。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基于不同的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上的差异,反映出了不同理论的重心以及相关文化背景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在知识管理的具体实践中,隐喻与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密切相关。隐喻认知的创造性强有力地推动着知识的创造。与此同时,隐喻认知所具有的经济性和启发性,有助于跨越不同主体间的“知识鸿沟”,从而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
-
临时团队内粘滞知识转移的动力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
赵红丹
-
2014 Vol. 32 (11):
1705-1712.
-
摘要 (
)
-
临时团队成功的关键在于高效的知识流动,探索临时团队内粘滞知识转移的动力因素,对于拓展相关理论和指导管理实践都十分有益。基于扎根理论,本文构建了临时团队内粘滞知识转移的动力因素ODP模型,包括知识运作能力、转移驱动设计、共享保障机制3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12个子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ODP模型中主范畴的作用路径。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临时组织理论和指导企业实践。
-
大型工程有机共生集成优化系统体模型研究
-
王长峰 王化兰 史志武 赵迪
-
2014 Vol. 32 (11):
1713-1722.
-
摘要 (
)
-
摘 要:论文结合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组织知识产生特点,从组织系统观、生态观两个视角对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耦合关系开展了研究,确立了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组织文化、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学习与知识流动4个集成整合关键域,按着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演化进程分为初始集成优化、发展集成优化、成熟集成优化、持续改进集成优化关键域,分析和研究了各个集成整合优化关键域的集成整合方法,构建了特大型科技(工程)项目组织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有机共生集成优化系统体模型。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开放式创新对创新政策的影响—基于创新范式的视角
-
戴亦欣 胡赛全
-
2014 Vol. 32 (11):
1723-1731.
-
摘要 (
)
-
开放式创新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相关创新政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梳理开放式创新概念的发展脉络和各国实践,重点比较它同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系统式创新范式的异同,并探讨从系统创新范式转化为开放式创新范式所需要的政策设计原则和政策框架。在我国开放式创新已经产生,但现有政策工具无法有效激励创新范式转型的情况下,创新政策的设计更需要有两点变化:一是在现有创新政策体系中引入开放式创新理念,丰富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奖励”式的政策工具,二是撬动“自内而外”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政府可以通过公共知识库的建设进一步激发私有部门和自底向上的创新动力。
-
基于NK模型的HTVIC知识创新适应性提升研究
-
高长元 何晓燕
-
2014 Vol. 32 (11):
1732-1739.
-
摘要 (
)
-
针对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High-Tech Virtual Industrial Cluster, HTVIC)知识创新的适应性问题,引入遗传算法的编码公式和小生境共享函数对NK模型进行改进,构建考虑关系强度和创新方式的HTVIC知识创新的NK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给出强-渐和弱-突两种最佳组合模式,最后从学习角度提出HTVIC知识创新适应性提升的策略,为推动HTVIC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R&D资助差异与企业技术创新阶段的关系研究
-
张继良 李琳琳
-
2014 Vol. 32 (11):
1740-1746.
-
摘要 (
)
-
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是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主要资助方式,两者特征不同,对政府介入动机的响应、作用阶段及方式也有较大差别,对技术创新的激励路径也不同。实证分析发现,正是因为激励路径的不同,导致实施效果有较大差异。税收优惠效果优于直接投入,对研发投入、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三个阶段都有较好效果,而后者主要作用于研发投入阶段。为此,笔者建议政府有必要进行适度的科技激励政策的调整
-
中国制造企业管理创新方法类型选择评价—基于SVM的多案例实证分析
-
张璐 齐二石 长青
-
2014 Vol. 32 (11):
1747-1753.
-
摘要 (
)
-
旨在分析我国企业复杂情景中管理创新方法的选择倾向性问题。使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扎根理论依次进行开放式、轴向、选择性译码和案例间对比分析,确定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方法的影响因素、范畴,得出了行业环境、团队创新精神、组织创新文化、企业战略选择的不同维度集成作用下企业对突变式或渐进式管理创新方法选择的机理和概念模型;以案例研究结论为依托,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分别对突变式和渐进式管理创新方法构建智能评估预测系统,为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方法类型选择的决策或验证提供理论依据。
-
美国大学技术商业化组织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以“概念证明中心”为例
-
王凯 邹晓东
-
2014 Vol. 32 (11):
1754-1760.
-
摘要 (
)
-
技术商业化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为填补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加速大学创新的商业化进程,提高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美国大学内演化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概念证明中心。该类组织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有效的开放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把创新与创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大学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一案例对促进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有重要启示:大学内部不仅要通过组织模式创新与制度设计构建和谐的创新生态系统,而且还要积极融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