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伦理关切
  • 于雪 李伦
  • 2023 Vol. 41 (4): 577-585.
  • 摘要 ( )
  • 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特征将诱发一系列风险,但这些风险往往难以预知和研判,因而可以在社会场景中部分地引入某些人工智能技术,并通过密切监测其社会影响而试验其可行性。这种将人工智能引入社会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作为社会实验的人工智能在防控风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这主要源于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考察“人—人工智能”的内在关系,因而对其伦理关切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社会实验解决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但同时,这种实验本身就存在着伦理争议,伦理的二阶性就导致了隐私、“脏手”、欺骗等现实伦理问题。基于此,应当建构面向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伦理框架,即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以研判和防控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潜在伦理风险。通过提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的治理策略,有助于探索科技伦理治理的中国道路。
  • 人工智能的企业道德责任及其规制
  • 刘新生 褚建勋
  • 2023 Vol. 41 (4): 586-595.
  • 摘要 ( )
  • 人工智能的“多手问题”,越来越高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以及研发和应用中的“道德运气”因素共同造成了人工智能事故的道德责任归因难题。现有方案多少存在理论上的不足,也不能很好的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人工智能事故的统计结果和人工智能的研发机构组成表明,企业作为一股中坚力量,在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落地方面贡献突出,但是也加剧了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无论是从学术的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相关企业都不应该被免除道德责任。另外,在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还没有及时更新和制定的阶段,软性的激励和惩戒手段将会在伦理规制层面发挥很好的补充和实践作用。因此,制定道德层面的具体规制措施会是引导企业积极承担道德责任的有效进路。
  • 创新经济学大师弗里曼的学术思想与贡献研究
  • 李江波 陈劲 周正达 杨一鸣 李健
  • 2023 Vol. 41 (4): 603-614.
  • 摘要 ( )
  • 弗里曼教授是世界创新经济学大师。2021年是弗里曼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回顾总结弗里曼教授的思想体系与学术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科学计量学的方法为基础,对弗里曼教授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进行研究。作为熊彼特经济创新理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弗里曼教授以创新经济学研究作为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学术理论奠定了新熊彼特经济学学派的基础,其学术思想也深受贝尔纳教授的影响。弗里曼教授学术贡献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独特的“技术—经济”长波理论;(2)系统阐释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3)开创自成体系的产业创新经济学;(4)创办经济管理领域的顶级期刊Research Policy。弗里曼教授一手创建并领导了科学政策研究所(SPRU),并培养了一支创新研究队伍。他的学术影响广泛而深远,给世界创新思想研究领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深刻启发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他强调将技术引进与自主科研有效结合,形成具有战略重心的创新网络的观点对于当下我国跳出欧美国家“技术封锁”的困境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研究———概念、框架与构建途径
  • 廉振宇 顾桐菲 薛奇 游光荣
  • 2023 Vol. 41 (4): 615-622.
  • 摘要 ( )
  • 国家战略体系和国家战略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战略体系的一体化是国家层面将各种相互关联的国家战略整合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战略能力的一体化是将各种相互关联的经济和国防力量整合增效形成综合能力。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将国家战略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层次清晰、结构优化、统筹推进、协同共振的国家战略体系,通过体系融合、要素整合、能力聚合,将各种相互关联的力量和资源集成为一体整合、总体增效的国家能力。经济与国防不平衡不充分是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矛盾的重要方面,建议搭建区域(横向)与领域(纵向)承载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形成高质量产业体系、高水平开放体系、高标准生态体系、高效能治理体系,逐步实现总体目标形态。
  • 制度逻辑视角下制造业集群演化与升级机制
  • 宋铁波 杨书燕 吴小节
  • 2023 Vol. 41 (4): 623-633.
  • 摘要 ( )
  •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市场环境下,制造业集群演化和升级路径备受关注。研究从制度逻辑理论出发,以东莞大朗毛织产业为例,揭示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制造业集群演化与升级过程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制造业集群演化与升级是一个渐进式演化与突变式升级交替的过程。渐进式演化阶段,集群逻辑以市场逻辑为主;突变式升级阶段,集群逻辑以政府逻辑为主。第二,制造业集群原有政府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的冲突是推动集群升级的主要动力。第三,随着集群发展壮大,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专业逻辑对政府逻辑替代作用趋势明显。第四,制造业集群发展是基于效率机制(市场逻辑主导)与合法性机制(政府逻辑主导)共同作用,各行为主体(政府、行业协会和集群企业等)协同演化和升级扩散的结果。
  • 数字技术驱动生产率提升的效应识别及特征研究
  • 钟世川 毛艳华
  • 2023 Vol. 41 (4): 643-650.
  • 摘要 ( )
  • 数字技术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驱动力,与数字化生产要素融合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本文通过构建数字技术驱动生产率提升的识别效应框架,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在测算中国ICT行业和非ICT行业的数字技术方向和数字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生产要素对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及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在2002-2020年,中国数字化生产要素之间呈现互补关系。整体上,数字技术大致偏向资本,数字化生产要素大致偏向劳动,生产率变动较小;影响效应上,数字技术增长效应对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而数字技术偏向效应、数字化生产要素偏向效应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对生产率具有抑制作用。同时,数字技术驱动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明显上升,但TCT行业贡献度远超过了非ICT行业。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是加快释放数字技术的增长效应,合理发展数字技术方向,优化配置数字化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扩展数字技术与数字生产化生产要素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 我国实施智能养老战略的现状、经验与措施
  • 苏炜杰
  • 2023 Vol. 41 (4): 651-658.
  • 摘要 ( )
  • 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作用愈发显著。现阶段可以从发展目标、模式分类、重点内容以及实施机制四个方面,对域外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养老战略与政策展开探讨。其在内容上包括构建安全的人工智能养老系统、践行综合照护服务理念、注重解决伦理和法律困境、不断提升公民人工智能素养,在实施机制上包括政府大力支持智能养老发展、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我国应借鉴国外人工智能养老战略中的有益经验,如树立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理念、在人工智能战略实施中形成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等。具体的完善措施包括:采取符合我国实际的人工智能养老战略模式、建立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提升老年人对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以及形成政府主导和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养老治理局面。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国际领先客户、国内产学研与后发企业追赶
  • 彭新敏 马帅
  • 2023 Vol. 41 (4): 659-668.
  • 摘要 ( )
  • 国际领先客户与国内产学研对后发企业追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目前缺乏将二者动态联系起来的相关研究。通过永新1997-2021年的纵向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后发企业要实现由工艺技术阶段向设计技术阶段的追赶转型,国际领先客户与国内产学研的连接关系将由回应机制向同步机制转变。在工艺技术阶段,由于技术知识特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都比较低,后发企业采用回应机制连接国际领先客户与国内产学研以实现工艺能力累积;在设计技术阶段,由于技术知识特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程度都比较高,后发企业通过同步机制连接双方从而具备了设计创新能力。研究通过共演视角把国际领先客户、国内产学研与后发企业追赶联系起来,推进了关于后发企业如何持续追赶的理解,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 国立科研院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研究
  • 俞荣建 吕建伟 张树满
  • 2023 Vol. 41 (4): 669-678.
  • 摘要 ( )
  • 当前,国立科研院所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现有研究对此缺乏足够探讨。本研究选取宁波材料所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国立科研院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结果表明:围绕国家、市场与创新需求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创造公平公正、开放共享的良性体制机制生态;构建多层次、广角度的立体合作网络;打通“研究-成果-产品-市场-产业竞争优势”全价值链转化通道;根据技术成熟度定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利益共同体是国立科研院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本研究丰富了科研成果转化和国立科研院所的相关研究,并对国立科研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 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 张岭 李怡欢 李冬冬
  • 2023 Vol. 41 (4): 679-687.
  • 摘要 ( )
  •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来实施产权激励,对于增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重要作用,但赋权试点后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依旧面临诸多阻碍因素,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仍不高。在梳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政策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赋权后科研人员职务成果转化面临的政策难点与现实困境。研究发现,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冲突、转移转化审批程序繁琐、评估定价有风险焦虑、转化收益兑现难和成果转化动力不足是阻碍赋权后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了强化政策协同机制、简化职务科技成果确权程序、完善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机制、健全成果转化收益保障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机构和转化人才收益分配比例的对策建议。
  • 技术能力对新创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研
  • 张秀娥 张向 王超
  • 2023 Vol. 41 (4): 688-697.
  • 摘要 ( )
  • 技术能力是新创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推动力,探索技术能力如何转化为新创企业运营绩效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技术能力、数字商业模式创新、环境动态性与新创企业运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436家新创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能力对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和新创企业运营绩效有显著作用;数字商业模式创新正向影响新创企业运营绩效;数字商业模式创新是技术能力转化为新创企业运营绩效的关键路径;环境动态性越高,技术能力对数字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越强。研究结果丰富了动态能力理论,对新创企业依靠技术能力提升运营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科学知识特征对基于科学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仪器产业的分析
  • 李梦柯 王芳 赵兰香
  • 2023 Vol. 41 (4): 708-717.
  • 摘要 ( )
  • 追踪和探讨科学研究如何有效的促进技术创新是创新管理与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美国专利及商标局2005-2019年的专利数据与引用科学文献的数据,研究仪器产业科学知识的异质性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科学关联度与科学质量均对专利质量表现出倒U型影响;仪器领域的技术创新对近期科学知识的依赖显著强于远期科学知识;知识来源多样性对专利质量表现出负向的影响,专利权人与科学文献作者来源的一致性对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仪器创新呈现出高度的知识—技术区域集聚性特征。这些结论可为促进我国仪器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 虚拟现实行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研究
  • 赵炎 李璐莹 孟庆时 归黄熠
  • 2023 Vol. 41 (4): 718-731.
  • 摘要 ( )
  • 虚拟现实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将为现有技术范式、和产业格局和社会生活等带来巨大变革与深远影响,虚拟现实行业的高资源依赖性决定了该行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本研究运用横向探索性多案例分析方法归纳出虚拟现实行业以不同类型企业为焦点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模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协调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导向型创新生态系统主要采用激励与生态链扩张交叉机制;产品导向型创新生态系统主要采用伙伴选择、反馈与灵活性驱动交叉机制;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主要采用激励、约束与模块化交叉机制;三类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和驱动了虚拟现实行业的规模化和多样化发展。本文不仅有助于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对于虚拟现实行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协调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数字技术可以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吗?
  • 赵星 李若彤 贺慧圆
  • 2023 Vol. 41 (4): 732-743.
  • 摘要 ( )
  • 前沿研究关注信息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鲜有研究考察数字技术对创新效率的作用,也并未重视其作用机制检验,以及作用效应是否存在异质性。基于此,本文采用2007-2020年中国30个地区面板数据,检验数字技术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考察不同政府关注度、不同研发强度以及不同地理区位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看,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地区创新效率,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回归后仍然成立。第二,数字技术对创新效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知识溢出和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提升地区创新效率。第三,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对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政府关注度较高、研发强度较高以及地理区位优势地区,数字技术对创新效率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 不同情境制造企业跨界技术创新行为与作用逻辑
  • 王雪原 黄佳赛
  • 2023 Vol. 41 (4): 744-756.
  • 摘要 ( )
  • 跨界创新成为数字化下技术创新重要方式,本文以470组上市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揭示不同跨界特征情境下差异化的企业跨界技术创新行为作用逻辑。首先,基于介入方式与专注点,采用NCA方法,确定跨界技术创新必要行为——合法性建设、知识开发、市场挖掘与关系构建,提升论证过程科学性。其次,利用熵权法、NK模型及案例分析方法,确定不同跨界广度与深度情境下的主导行为与行为作用秩序,提升作用逻辑研究的系统性。再次,对比分析不同跨界情境整体逻辑与子逻辑调整内容,凸显跨界技术创新行为逻辑差异性与独特性;最后,揭示跨界情境异变下均衡、非均衡等路径转化逻辑,提升研究结果的动态适应性,以为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企业跨界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理论支持。
  • 逆向技术溢出视域下混改对国企创新的影响
  • 吴崇 陈美花 岳梦瑶
  • 2023 Vol. 41 (4): 757-768.
  • 摘要 ( )
  • 选用沪深两市制造业OFDI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基于一个逆向技术溢出视域下的“两阶段”理论模型,主要利用“工具变量法”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本研究探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OFDI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引致股权多样性对国有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机构投资者和外资委派董事多元化在股权多样性与国有企业创新绩效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受到海外并购模式和企业吸收能力的正向调节。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和拓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途径和影响机理,也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变革和创新水平提升提供了相关管理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