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学使用科学咨询是提升决策公信力的关键——来自英国的经验启示
  • 赵正国 肖广岭
  • 2013 Vol. (4): 496-503.
  • 摘要 ( )
  • 科学的、民主的公共决策流程可分为确定政策议题、制定具体政策、推行实施政策和评估修订政策四个环节。科学咨询贯穿于整个决策流程并成为确保决策质量和提高决策公信力的关键。当前我国公共决策急需一个关于如何科学使用科学咨询的宏观指导文件。本文介绍了英国科学办公室分别于1997、2000、2005、2010年颁布实施4版本有关科学咨询和政策制定的指导方针的概要情况,阐述了“英国经验”给我国公共决策机制改进带来的三点启示:一是尽早制定有关如何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更好使用科学和工程咨询的规范性文件;二是明确相关管理机构;三是在决策实践中借鉴英国指导方针的部分核心理念、关键原则和有益做法。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基于知识创新过程的科技政策方法论研究
  • 徐芳 杨国梁 郑海军 李晓轩 刘文斌
  • 2013 Vol. (4): 510-517.
  • 摘要 ( )
  •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政策制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美国政府于2005年提出发展科技政策方法论(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SoSP)的倡议,将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成为美国政府“基于证据的决策系统”的重要举措,并从微观、宏观和国家战略需求层面提出SoSP关注的十大问题。由于科技政策的制定依据涉及面很广,而美国提出的SoSP三个层面的研究主题只涉及科技政策依据的一部分,拟定的十个问题逻辑关系并不系统、清晰,同时有相当部分研究问题是基于美国国情的。因此,对于SoSP的研究内容需要重新进行梳理。本文围绕知识创新过程,首先在宏观层面对基于知识创新过程的SoSP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进而通过构建知识创新过程模型深入到其内部分析SoSP在各个模块的研究内容,对SoSP的系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网络关系视角下技术生态位态势研究——基于东北三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
  • 孙冰 袭希 余浩
  • 2013 Vol. (4): 518-528.
  • 摘要 ( )
  • 近年来,技术生态位作为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用来研究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问题。在将态势观点引入技术生态位的基础上,从网络关系的视角分析了生态位态势的愿景、力量和知识三个机制,在此前提下阐述了技术生态位态势的四个阶段。以东北三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前期的实地调查结果,分别讨论了三个机制作用下的生态位态势。实证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均拥有不断成长的技术生态位网络和稳步发展的技术生态位态势,其中辽宁省的技术生态位态势处于填满期,吉林省处于原型II期,而黑龙江省处于胚胎期。根据实证结果,研究有重点地针对四个阶段的技术生态位态势提出了发展建议,为技术生态位理论在我国区域新兴技术产业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 区域间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基于我国2006-2010省际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的分析
  • 刘凤朝 马荣康
  • 2013 Vol. (4): 529-536.
  • 摘要 ( )
  •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区2006-2010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区域间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6年以来,我国省际技术转移活动越来越密切和频繁,随着各区域技术实力及区域间技术差距的变化,技术转移网络以北京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有逐步削弱的趋势。(2)大宗技术转移以北京为核心向其他区域扩散,受地理距离的约束较小;整体技术转移表现为空间聚集(分散)形态各异的几个区域板块,地理距离在各区域板块演变中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3)随着各区域及其邻近区域技术实力的变化,区域间技术转移的实现路径表现为由“弱—弱”子群转变为“强—弱”子群或“弱—强”子群,最后发展为地理邻近且良性互动的“强—强”子群。
  • 研发项目对中国大学技术转让合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985工程高校为例
  • 张寒 胡宗彪 李正风
  • 2013 Vol. (4): 537-545.
  • 摘要 ( )
  • 研发项目和科研经费是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和技术转让的资源基础。采用教育部内部资料提供的22所“985工程”高校在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研发项目的综合投入指标、研发项目的类型、科研经费的不同来源、专利活动对技术转移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影响的经验分析模型。研究发现,相同变量对合同数量影响的显著性要强于对合同金额的影响;政府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资金和其他资金对技术转让合同数量和金额均没有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对技术转让合同数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对合同金额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研究结果为如何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提高大学技术转让水平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 R&D资本化与费用化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 王燕妮
  • 2013 Vol. (4): 546-553.
  • 摘要 ( )
  • 以2007-2010年年报披露研发投入数据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1071个观测值为样本,从R&D投入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角度分析企业进行R&D投入资本化与费用化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对R&D投入会计报告的变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D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选择受到了企业特征的影响。研发强度大、盈利水平低、规模较小、负债水平高、股权分散、研发投入不稳定且处于扭亏临界和高技术行业的公司倾向于选择资本化R&D支出,而那些规模较大,盈利水平高、负债率低、股权相对集中、研发投入稳定的企业则倾向于将R&D支出费用化。另外,R&D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选择与其系统风险、成长性和收益平滑动机没有显著关系。
  • 经济平稳增长下基于研发投入的减排控制研究
  • 朱永彬 王铮
  • 2013 Vol. (4): 554-559.
  • 摘要 ( )
  • 在气候保护和经济危机并存的背景下,减排二氧化碳不能刺激经济危机。研究了研发投资实现知识积累以及提高能效、替代实物能源投入的作用。进而将经济增长理论与最优控制模型结合,模拟分析了我国在给定排放配额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研发投入控制碳排放路径,实现经济的最优平稳增长和气候保护两重目标。研究发现:减排措施实施不宜太早或太晚,前期研发投资可以适当下调;然后逐渐提高研发投资强度,促进能源效率提高,替代部分实物能源投入;在知识积累和能源效率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研发投资可以再次回落至较低水平。在控制大气二氧化碳难度不超过450ppm目标下,我国需从2016年开始采取有效减排措施,不断提高研发投资比重。相应地,经济增长路径显示未来我国的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在严厉减排目标下经济增速略低;碳排放在早期还将继续较快增长,随着减排投资的有效实施,增速逐渐放缓;排放强度早期没有出现显著下降,自有效减排投资实施以后,下降趋势明显。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论知识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
  • 梁祺 雷星晖 苏涛永
  • 2013 Vol. (4): 560-566.
  • 摘要 ( )
  • 为理清知识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文中架构了以治理机制为中介变量、组织宽裕为调节变量,包含知识属性、知识主体特征在内的知识治理绩效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并基于173份问卷数据的基础,采用分层多元回归,验证模型。结果表明,知识属性对治理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知识主体特征对治理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三种治理机制对知识属性、知识主体特征影响治理绩效的过程分别有部分和完全的中介作用;治理机制的中介作用会受到组织宽裕的正向调节。研究揭示的机理对于构建知识制度,合理配比知识治理机制,以使交叠形成的知识治理模式适应知识实践需求有突出的理论启示,同时对企业利用知识治理机制的设计提升治理绩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新产品开发中内外部整合对开发效率的影响机制
  • 马文聪 丁宝军 朱桂龙
  • 2013 Vol. (4): 567-577.
  • 摘要 ( )
  • 以广东省158家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内外部整合间的关系及其对开发效率的影响机制,并且依据内外部整合对样本企业的整合模式进行分类,分析了不同整合模式与开发效率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研发营销整合对开发效率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是通过研发客户整合和研发高校整合对开发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制造整合对开发效率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是通过研发供应商整合对开发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可以将样本企业的整合模式分为低强度整合、中强度整合、重客户轻高校整合和高强度整合。方差分析表明,高强度整合模式的开发效率显著高于其它整合模式。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吸收能力、制度环境与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基于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问卷调研
  • 杜丽虹 吴先明
  • 2013 Vol. (4): 596-604.
  • 摘要 ( )
  •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向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与我国企业日益重视先进知识资源的寻求密切相关,为实现知识寻求目标,我国企业母公司逐渐关注海外子公司向其进行的逆向知识转移。本文从母公司视角切入探讨了吸收能力和制度环境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基于对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的问卷调研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输入方母公司的知识吸收能力从知识共享、学习和应用以及知识再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对逆向知识转移产生不同影响,而企业内部制度环境也从创新文化、学习型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资源支持和沟通渠道等方面为知识转移提供支持。同时在对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频率,不同层次知识转移效果的具体研究中,上述因素的影响作用呈现显著差异。
  • 技术创新社会成本初探
  • 李广培
  • 2013 Vol. (4): 605-610.
  • 摘要 ( )
  • 提出技术创新社会成本这一概念,用以诠释由于创新活动导致创新主体以外的关联体在生产或效用函数或其它价值层面的损失。认为技术创新社会成本的本质在于创新价值体系的失衡、创新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主体社会责任的缺失。提出技术创新社会成本的生成贯串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并呈现出资源、产品、生产和消费四种相对独立的生成路径。最后,从技术本身、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客体、技术创新消费主体以及技术创新制度体系诸方面剖析其成因。
  • 人情关系下合作创新系统的混沌分析
  • 陈伟民
  • 2013 Vol. (4): 611-616.
  • 摘要 ( )
  • 对合作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合作创新主体的知识资源结构、组织学习能力、社会网络结构以及政府为激励合作创新而制定的政策,这些作为合作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对合作创新系统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决定着合作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本文利用混沌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合作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根据人情关系影响下创新主体的知识资源结构、组织学习能力和社会网络结构特点,提出人情关系影响下的合作创新水平是处于低水平状态的观点。
  •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演化研究——基于1994-2011年的实证分析
  • 臧志彭 解学芳
  • 2013 Vol. (4): 630-640.
  • 摘要 ( )
  • 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降低原有制度体系下的高交易成本,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效率、增加社会效益。制度创新层级、创新范域和创新强度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评价模型,通过构建制度创新层级指数、创新范域指数、创新强度指数和创新综合指数对1994-2011年间171项网络文化产业制度进行量化实证分析发现:历经17年的积累,中国已逐步建立起网络文化产业制度体系,但“高数量”的背后缺乏“高质量”,尤其是法律制度缺席;总体演化趋势呈现震荡式倒U型发展态势,2000年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顶峰,2002年、2006年和2009年掀起了21世纪以来制度创新的新高潮,2010年以来趋向平稳,表明产业发展日趋稳定。鉴于此,应加强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建立系统性、预见性的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体系,借鉴“3C原则”,建立多元主体公共治理模式。